3月6日世界青光眼日,浙醫二院眼科王凱軍副教授的診室門口,來了一位姑娘,在王醫師的診室里進進出出三四次。大約一兩個小時后,診室里的病人差不多走光了,姑娘又走了進來,一臉焦慮,說自己22歲,剛參加工作不久,是建筑設計師,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電腦前畫設計圖。一個月前,出現眼脹、頭暈、頭痛、看東西模糊等癥狀,去醫院檢查,診斷為青光眼。
一開始她對青光眼了解得不多,后來上網一查,發現青光眼會導致失明,而且是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她嚇壞了,馬上向公司請假。休息了一段時間,再回到公司上班,她還是覺得一面對電腦眼睛就不舒服,也感覺視力下降了很多,再看看網上信息,越看越擔心,就跑到浙醫二院眼科就診。
姑娘邊說邊遞給王醫師一張紙,紙上密密麻麻列了10多個大問題,大問題下面還有子問題:為什么會患青光眼、可不可以治好、以后會不會看不見、是不是需要換工作等。
經檢查,她的眼壓為23mmHg,正常人為10-21mmHg,視網膜和視神經有病變,屬于青光眼早期。
王醫師說,她發現算及時的,情況不嚴重,只要積極治療,注意用眼衛生,并且定期隨訪,疾病是可以控制的。臨床上,一些控制好的病人,三四十年視力還好好的也很多。不過,她太焦慮了,這不利于疾病的治療。
得青光眼的高中生大學生越來越多
以前的青光眼大多是先天的,他們的房角生得比較窄,半開半閉,房水排出不暢造成的,所以這種先天的青光眼,也叫閉角型青光眼。
而像女設計師這種因用眼過度導致的青光眼是后天形成的,他們的房角一直是正常開合的,只是因為用眼過度,分泌的房水量太多,導致房水積壓過多,所以這種青光眼也叫開角型青光眼。
省立同德醫院眼科主任呂頌誼主任醫師說,這幾年,隨著人們生活工作學習壓力的增大,電腦的普及,明顯感覺到我國青光眼發病率在逐年增高,目前的發病率為1%-2%,而且開角型青光眼發病人數已經遠遠超過了閉角型青光眼,兩者的發病率比例大概是1.5∶1。
浙醫二院王凱軍醫師說,以前的青光眼患者主要以40歲以上的人居多,后來30多歲的也多起來。這些年,在開角型青光眼患者中,高中生、剛參加工作的大學生越來越多,主要與他們長期用眼疲勞、精神緊張有關。像那些做設計的人,常常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大半天,有時候眼睛連眨都不眨,“目不轉睛”是最傷害眼睛的。
眼脹、頭痛慎用眼藥水
青光眼的可怕之處是可能瞬間失明,并且是不可逆的。這是由于眼壓過高,導致所有的視神經纖維被擠死了。
眼脹、頭暈、頭痛、鼻梁酸脹、視物模糊、看東西出現虹視現象(即看燈光時在其周圍出現七色的彩圈或暈輪),很可能就是早期青光眼的表現,建議及時去醫院測個眼壓,只要10元錢,幾分鐘就能完成。
呂主任提醒說,出現這些癥狀時,最好不要私自滴眼藥水,因為許多眼藥水都有松弛睫狀肌的功能,使瞳孔放大。而瞳孔擴大會擠壓前房角,使前房角變窄,這更不利于房水的排出,使眼壓更高。
眼睛累了趕緊閉眼、轉眼球
注意用眼衛生是預防青光眼的重要方法。王凱軍醫師說,每次坐電腦前超過40分鐘,他會站起來活動5分鐘。如果眼睛有不適感,他會閉目1-2分鐘。
呂頌誼醫師的私家養眼法是轉眼球——眼睛疲勞時,閉上眼睛,順時針轉動眼球30-60下,再逆時針轉動30-60下。這個動作可以促進眼部房水循環,緩解疲勞,還可以明目,對預防老花也有幫助。
為什么叫青光眼?
青光眼一詞,來源于中醫。王凱軍醫師說,據記載,最早發現該病的人,發現患者的眼球呈青色,所以把這種眼病取名青光眼。后來臨床發現,先天性青光眼患者的眼球確實大都呈青色,但并不是所有青光眼患者眼球都是青色的。
省立同德醫院眼科主任呂頌誼主任醫師說,青光眼是眼部房水不能正常外流,導致眼壓升高,壓迫視神經纖維受損,患者的視野會越來越窄,甚至失明。
那么,這位女建筑設計師是怎么得上青光眼的呢?
眼睛的角膜和晶狀體之間,充滿了房水。房水不是眼淚,它是由睫狀突分泌的液體。睫狀突是全身毛細血管最豐富的組織之一,它分泌出的房水,成分與血漿類似。這些新鮮的房水,經后房、瞳孔,進入前房,為虹膜、角膜和晶狀體提供營養,最后在前房角,通過小梁網(密密麻麻的小管)、鞏膜靜脈竇,進入眼球外靜脈,重新參與血液循環。
健康的眼睛,房水的分泌量與排出量是相當的,也就是前房和后房的房水量差不多是固定的。
因為女設計師用眼過度,眼睛代謝持續旺盛,睫狀突血管的血流量增加,分泌的房水量也增加,而房水的排出管道(小梁網)大小是固定的。分泌得多,排出得少,前房和后房內的房水量越來越多,眼睛內部的壓力越來越大(眼睛越來越脹),并壓迫視神經,造成看東西模糊、頭暈、頭痛。如果長期這樣,視神經就會全部受損,最終失明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