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人的光澤,輕盈的觸覺,若隱若現的透明度,行云流水般美輪美奐的質地,這個曾在公元571年挑起東羅馬與波斯長達二十年“絲絹之戰”的主角,正是中國著名的絲綢。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養蠶、繅絲、織綢和印染的國家,迄今為止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關于蠶絲,有這樣一段美麗的傳說:在紛亂的遠古時期,黃帝的部落打敗了九黎族后,在慶功宴上大伙飲酒交歡之際,一位美麗的姑娘忽然從天而降,她手捧著兩束金絲獻給黃帝,黃帝從未見過如此絕美的蠶絲,便命人將它編制成了絹。這就是傳說中的蠶神的故事。
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絢麗的絲綢就由長安到中亞、傳至歐洲,這條貫穿歐亞的陸上重要干道,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所以中國在世界上被稱之為“絲國”。東方絲國的美譽讓西方世界為之傾倒,在中國,其實絲巾的起源應追溯自更廣義的“帔帛”,文獻上最早有“帔”字的記載始于漢末,而到了秦漢時期至唐代才是中國帔帛設計真正的開端。
帔帛在唐朝時曾被稱為“奉圣巾”或“續壽巾”,馬縞的《中華古今注》中記載:唐玄宗開元十七,曾“詔令二十七世婦及寶林、御女、良人等尋常宴、參、侍,令披畫帛……宮人相傳謂之奉圣巾、續圣巾……”后來,才演變成不分官庶,成為一種時興的款式,到了唐朝中期,帔帛開始盛行。宋朝,相傳宋徽宗曾在長卷中,描繪了宮廷貴族婦女治理絲帛的過程。飄逸的帔帛產生巨變是在元朝,盡管仍有肩披帔帛者,但當時許多婦女已改用云肩作為裝飾。到了明代,皇后的常服通常會加飾“霞帔”,花紋繁多、顏色華麗、構圖復雜。除了霞帔外,貴族婦女還保有肩帔、云肩等。
清兵入關后,旗裝成為正統,漢族婦女的服裝雖沿襲明代的小云肩,但已找不到肩披帔帛的蹤影。清朝旗裝中最具特色的便是旗袍,而旗裝的高領通常是單獨鑲上的,隨時可拆洗,不用領子時往往會在頸間戴上一條長領巾,因此在清朝領巾也是權勢地位的表征。而此時的領巾,與現代西方流行的領帶及長巾有著相似之處,原來,在二十世紀之前,中國的絲巾時尚已經同世界接軌。錦銹中華,衣被天下,獨具中國特色的絲巾歷史就這樣以它自己的姿態舞動著“絲國”的萬種風情。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