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巾是圍在脖子上的長條形布料,通常于保暖,也可因美觀、清潔或是宗教而穿戴。在氣候寒冷的地方,人們會穿戴用羊毛編織的厚圍巾來保暖
在氣候干燥、多塵或是空氣污染嚴重的地方,人們可以將一條輕薄的圍巾包著頭部,以保持頭發清潔。隨著時間發展,這種習慣成為了不少文化中女性的潮流服飾。 蝴蝶圍巾更是美麗的代表
蝴蝶圍巾還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
東晉永和年間,在風景秀麗的善卷山南,有一個祝家莊。莊里有一戶殷實富戶,人稱祝員外。祝家族規,財產傳男不傳女。因祝員外沒有兒子,為繼承家產,祝員外將女兒英臺自小男裝打扮。英臺才貌雙絕、聰穎好學。到了讀書年齡,祝員外便把英臺送到附近的碧鮮庵讀書。在碧鮮庵讀書時,有一位同學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莊,兩人一見如故,意氣相投,引為知己,遂于善卷后洞的草橋結義金蘭,兄弟共勉,相互提攜。
英臺與山伯在碧鮮庵同窗三載,期間曾同往齊魯謁拜孔圣,又同到東吳游學。兩人日則同食,夜則同眠,詩文唱和,形影相隨。山伯不僅才高學富,而且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臺的愛慕。然而,三年之中,英臺始終衣不解帶,山伯雖屢起疑惑,但均被英臺支吾過去。山伯始終不知英臺為女子。
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篤,祝英臺對梁山伯產生了愛意。三年后,梁山伯要繼續去余杭游學,而祝父因英臺年屆及笄,不許英臺前往。二人依依不舍,互贈信物。山伯贈與英臺古琴長劍,英臺回贈山伯鎦金折扇,親書“碧鮮”二字。在山伯去杭城時,英臺相送十八里,途中英臺多次借物抒懷,暗示愛慕之情。但忠厚淳樸的山伯渾然不覺,不解其意。臨別時,英臺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許于梁山伯,并約定時日,請山伯來祝家相訪求婚。
英臺學成回家后,豈料其父母已將英臺許配邑西鯨塘馬氏。山伯從余杭游學回來,到祝家造訪,英臺紅妝翠袖,羅扇遮面,前來相見,山伯方知其為女子。當得知英臺已聘馬氏后,柔腸寸斷,悲痛至極。兩人臨別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雙。”
梁祝淚別后,山伯憂郁成疾,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橋。英臺聞訊悲痛欲絕,決意以身殉情。出閣當日,堅持要經胡橋祭奠。轎至胡橋山伯墓時,英臺上前祭吊,慟哭撞碑,突然狂風大作,天空混沌,飛沙走石,地忽裂丈余,英臺墮入其中。風停雨過后,彩虹高懸,有二只碩大的蝴蝶,蹁躚起舞,傳為梁祝兩人之精靈所化,黑者即祝英臺,黃者即梁山伯,情侶依依,形影不離,比翼雙飛于天地之間。
大理蝴蝶泉傳說
蝴蝶泉原名無底潭,潭邊住著樵夫張老爹和孤女雯姑。一天,父女倆上山砍柴,忽見一只受傷的小鹿跑來伏倒在雯姑身邊,呦呦哀叫。不一會,一個手持弓箭的獵手也緊緊追了上來。雯姑抱起可憐的小鹿向獵人求情,請求不要殺死小鹿。獵人名叫霞郎,他接受了雯姑的請求,即以小鹿相贈,并從藥囊中取出藥粉,為小鹿敷藥治傷。雯姑對霞郎感激不盡。此后,他倆常在無底潭邊相會。雯姑還把自己繡有一百只蝴蝶的"百蝶中",作為愛情的信物送給霞郎。
誰知在大理城的虞王,對美貌的雯姑早就垂涎三尺了。他求婚被拒絕后,借口要讓雯姑去虞王府里繡百蝶,把她搶走。張老爹上前救護,竟被虞王府兵丁活活打死。通人性的小鹿目睹這一幕莫慘狀,立即飛奔上山找到霞郎,咬著他的衣裳往山下拽。霞郎來到無底潭邊,見了雯姑的遺信,他先安葬了老人,隨后便背上弓箭,騎馬舉刀趕到虞王府。趁著夜深人靜,霞郎救出了雯姑。虞王發現后,急派總管率兵追來。霞郎張弓搭箭,一箭射到倒一個追兵……無奈追兵人多勢眾,霞郎只得護著雯姑且戰且退,最后退到無底潭邊。這時,霞郎的箭射完了,刀也砍斷了。在無路可逃時,霞郎雯姑相抱著躍入無底潭,小鹿也跟著跳潭為自己的主人相殉。說來也怪,就在他倆跳潭時,萬里晴天突然變為電閃雷鳴,下起暴雨,把虞王的總管和兵丁嚇跑了。
雨過天晴,鳥語花香,潭中飛起一對大彩蝶,隨后又飛出一只只彩蝶。相傳,他們就是霞郎、雯姑及小鹿相霞郎貼身所帶的"百蝶葉"的蝴蝶變出的。
為紀念霞郎、雯姑,人們不但把無底潭改名蝴蝶泉,還在他倆跳潭殉情的歷四月十五這天,到泉邊憑吊,懷念這對堅強不屈的情人。一對對情侶戀人,還在這天到泉邊聚會,唱調子,跳舞,傾訴愛意之情。四面八方的彩蝶,也在這天紛紛飛來泉邊相會,遂成大理的奇狀景觀之一。
蝴蝶泉傳說
關于蝴蝶泉,也有一個優美的傳說:很古老的年代,神摩山上盤踞著一條惡蟒,經常出來侵擾村民,淫亂婦女。一天,有個決心為民除害的年輕獵人杜朝選路過這里時見到蟒蛇在山中蠕動,于是搭起強弩一箭射去,蟒蛇負傷后倉惶逃走。第二天,杜朝選再次尋找蟒蛇到霞移溪口,遇上兩位女子在洗著一件血衣。一問,才知她們是被蟒蛇搶擄來的農家姑娘。兩位姑娘向獵人哭訴了受蟒蛇強暴虐待的悲慘遭遇,并告訴獵人這惡蟒有“大睡七天,小睡三天”的習慣,現在正是他的小睡之日,正好乘此機會前去除害。獵人依照兩位姑娘的指引深入蟒蛇洞,與蟒蛇展開搏斗,終于殺死蟒蛇。二位姑娘得救后對獵人杜朝選傾訴了感激愛慕之心。誰知杜朝選婉言謝絕了姑娘:“我斬蟒除害,是盡蒼洱匹夫之責,豈能圖報!”說罷與姑娘告辭。兩位姑娘癡情難了,傷心欲絕,竟在回家的途中縱身跳入了神摩山下無底潭。杜朝選后來得知此情,悔恨萬分,也跟著跳入深潭殉情而死。后來,三人均化為彩蝶,每年4月,各方彩蝶前來憑吊,無底潭也就變成了蝴蝶泉。周城人民為了懷念這位剛毅、深情的英雄,把他奉為“本主”,同時也敬慕兩位姑娘對愛情的忠貞,把她們追認為杜朝選的夫人,在村莊北面曾立廟塑起她們的神像。霞移溪里有塊大石頭也一直被稱為“娘娘洗衣石”。關于蝴蝶泉的傳說,郭沫若還有一首專寫雯姑、霞郎愛情故事的長詩,詩中寫了雯姑、霞郎受惡勢力迫害、追捕,雙雙殉情跳入無底潭化為蝴蝶,但那是文人的創作。在蝴蝶泉后的神摩山上,有望海亭,亭頂四周繪有雯姑、霞郎的圖畫故事,可供游人細細品味。
云南傳說
在很久以前,據說這世上是沒有蝴蝶的…… 在陰暗的角落里,活著一群飛蛾。他們善良、團結、相互關愛,他們的生活雖然平淡,卻對生命充滿著熱愛和信心。但他們始終生存在陰暗的環境中,無法進入光明的世界。因為在別人的眼中,他們丑陋、臃腫,甚至連他們身上的那種灰色都被認為是一種厄運的象征,只要他們一出現在陽光中,必然會招至人類的咒罵、追打。他們已經安心藏身于陰暗,他們甚至已經相信,這,就是命運。 終于有一天,一只年輕的母蛾再也無法忍受這樣的宿命。她是美麗的,但這種美麗也僅限于蛾群中。她渴望見到外面的世界,渴望得到人類的喜愛和承認,更渴望能和自己的愛人自由地遨游在光明的天地中。但蛾群的長老們卻堅決反對她這樣做,他們是在保護她的安全,卻摧殘了她的思想。 于是,母蛾明亮的眼神逐漸黯淡,歡快的笑容也逐漸變得憂郁。她整日陷入沉思,話也少了許多,淚水卻多了不少。年輕的公蛾——她的新婚丈夫看著她含淚的眼神,心都要碎了。他曾經發誓要給她幸福,讓她快樂,而現在,他只能在一邊著急,一籌莫展。 日子在一天一天地過去,母蛾越來越憔悴,公蛾也漸漸陷入狂亂。他們彼此間的深愛好似變成了一種折磨,一種痛苦。最年長的長老看在眼里,終于于心不忍,偷偷告訴年輕的公蛾一個自古流傳的秘密。 “在人類祭祀的時候,投入他們圍繞著的那一堆跳動的光明,那么在最后時刻的愿望就會實現,但這樣也有可能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公蛾默默地聽著,他的目光是堅定的。與他那種深摯的愛相比,生命顯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只要能達成愛人的愿望,他愿意付出一切的代價。這本來就已是一個不需要決定的決定。 祭祀的前一天晚上,公蛾靠在母蛾的身邊,長時間地凝注著熟睡中的母蛾。他的眼神是那么的深,也是那么的亮!他從沒有想過要與她離別,因為他知道,他的心和他的愛永遠都會伴隨著她。 但是,他的一滴淚水還是悄悄地流在了她的手上…… 第二天一大早,公蛾就出發了。祭祀的地方并不遠,但他一路上還要躲避人類無情的追打。等他到達時,已是晚上。在圍攏的人群中,他看到了“跳動的光明”。 于是,他再也沒有猶豫,用盡最大的力氣向“光明”中沖去,在光亮的照射下,人們也發現了他,于是又是無休止的詛咒,拍打。而他的精神似乎已被一種意念充滿,在漫天的奪命器具中,居然能夠躲避自如,一直沖到了“光明”的面前。 正當他暗自欣喜愿望終于可以實現的時候,一股焦灼的空氣忽然吞沒了他。這哪里是“跳動的光明”?分明是一團炙熱的火焰! 剎那間,一種撕心裂肺的痛楚侵襲了他的全身,令他根本無從躲避。 他終于明白為什么要以付出生命為代價。 但他的神情還是那么的安詳,他的目中甚至還帶著笑意。只因他深信即使承受極大的痛苦,即使被化為灰燼,他的愛也會伴隨著他的愿望一起傳遞到愛人的身邊。 然而就在這時,光亮中又出現了一個身影,朦朧中,這個身影又是這么的熟悉!她的一個翅膀已被打得不成模樣,身上也滿是鮮血,但她的神情也同樣的安詳,目中也同樣帶著深深的情意。她——細心的新娘,也跟著來了。 公蛾呆呆地望著妻子,他本想拼命去阻攔她,他本是寧死也不愿讓她失去生命,然而當她輕輕地卻又堅定地握住他的手時,他終于放棄了。 在這一瞬間,他明白了好多,也茫然了好多…… 火焰仍在熊熊燃燒,他們的翅膀燒化了,但他們的手還緊緊握在一起;他們的手燒傷了,但他們凝視的目光卻還那么深情,在他們之間,好似再也看不到痛苦的存在,他們的目光中,只有不離不棄的甜蜜。 在他們有意識的最后一刻,他們記掛著的還是對方深摯的愛! 公蛾的愿望實現了,于是這個世界上出現了蝴蝶,他們帶著令人羨慕的美麗,在陽光中嬉戲;母蛾的愿望也實現了,于是每一對經歷了苦難磨練的戀人都能夠相親相愛,廝守一生!
留言板×